展開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教學

發布時間:2020-02-22   |  所屬分類:行政:論文發表  |  瀏覽:  |  加入收藏

  普通高等院校法治人才培養的核心是法律思維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這也正是案例教學的精髓。針對《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課程特點,課題組進行了案例教學方法的適用和改革,明確了《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教學的四種模式、綜合性案例教學的組織過程,并加強了過程性考核,為高素質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教學

  關鍵詞:行政法學;案例教學;綜合案例實訓;考核方式改革

  一、《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引入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與刑法、民法相比,行政法的產生歷史較短,但與民主法制建設相適應,發展速度很快。對《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本身特點的分析,是進行教學改革的邏輯前提。第一,理論深奧。相對于民法、刑法等學科來說,行政法還屬于新興學科,條文規定較為抽象,涉及到的理論也較為深奧。其二,體系龐大。行政法體系龐大,行政法律規范數量眾多,且具有相對易變性,實體法和程序法相交叉,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夠緊湊,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其三,專業性強。行政法涉及公權力的分配和使用,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不如民法那樣密切,行政權的運行有自身的規律,行政事務的專業性也為教和學帶來一定的難度。綜上所述,《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作為教育部確立的十六門法學核心課程之一,因其繁重的法律條文、復雜的理論體系以及多元的法律適用方法,使得這門學科在教學和學習中難以掌握。本課程具有較強理論性,但又與社會實際密切結合,所以在實踐教學環節需要加強對“案例教學法”的研究和適用,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培養法律思維,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案例教學的改革目標

  第一,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案例分析法讓法學教育的重心從理論宣講向實踐應用層面傾斜,側重培養學生運用行政法律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第二,設計分層級教學目標。通過不同案例類型的規律總結,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綜合性案例實施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合理設計實踐步驟,培養鍛煉學生多種能力和素養。第三,實現師生雙向互動。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良好的互動,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使法律理論得到實踐的檢驗,培養分析案件、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教學法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協助者,不僅要有理論知識,而且要熟悉法律實務,促使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案例教學開展的具體做法

  (一)設計四種案例教學模式

  1.“以案說法”模式“以案說法”模式,是指在行政法案例教學過程中首先確定法律典則、法律制度、法律原理等大前提,再用經過篩選的行政案件說明這些理論制度的合理性和適用性。在以案說法模式中,案件應當是真實的、具有代表性且爭議不大,主要目的是用來說明行政法規范和解釋行政法規則,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識點。這種教學模式是行政法教學中演繹模式的繼續,在基礎理論的教學過程中大量運用,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了解法律制度的產生背景和適用情況,有利于法律思維的養成。2.“以法論案”模式“以法論案”模式,是將行政法案件作為案例教學的基本點,通過篩選和設計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并結合行政法律知識提出解決方案。與“以案說法”側重運用案例解釋法律規則相反,“以法論案”模式側重于行政案件本身的決解路徑。此類案件應當存在明顯爭議,讓學生能夠在案件事實的解決中作出理性的選擇,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和重點法條的理解和運用。在以法論案模式中,行政法案例教學的焦點是案件處理的情況,需要對法律規范進行應用,這是目前在法學教學過程中普遍運用的一種案例教學方法。3.“以案件詰難法律規則”模式通過案例將行政法規范和理論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詰難這些行政法規范的矛盾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養成關心法治實踐、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分析行政法現象的能力。這種訓練方法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簡單應用,而是需要對行政法規則做更深層次的探討,以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4.“綜合性案例教學”模式本次案例改革和實施的重點放在了綜合性案例教學的設計上。綜合性案例分析的教學目的是集中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自學能力和法律思維。案例選擇具有代表性、案情復雜、爭議較大的行政法典型案例。這類案例教學的實施需要學生自行搜集相關法律、檢索閱讀課外資料,放在行政法學基礎理論的教學結束之后。

  (二)重點開展綜合案例實訓

  綜合案例分析項目以小組為單位,課前給定案例相關資料,課堂討論交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本項目的實施主要分為五步:第一,案例準備。采集案例要突出“原始性、疑難性、趣味性、實效性”:所謂“原始性”,就是要保持案件本身的原貌,大量信息由學生進行篩選和分析,鍛煉學生的識別能力和邏輯思維;所謂“疑難性”就是要求案情復雜、爭議較大,最好存在理論解釋不清的疑難點,為師生之間的探討預留空間;所謂“趣味性”就是案例應當能夠引發學生的研討興趣,刺激其進行案例分析的動機;所謂“實效性”則強調案例爭議的焦點和法律規則的適用,應當明顯推動了行政法學理論研究的深入或者行政立法進程,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第二,課下自學。這一階段是讓學生充分了解案情、把握爭議焦點。教師要事先下發實踐指導書和案例相關材料,明確課下準備的內容和要求,引導學生搜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并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結合所學知識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完成分析報告。第三,小組討論。“法律的精神在于思辨而不是求同”,這個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暢所欲言,教師根據課堂表現的參與度和發言質量進行評分并記入平時成績。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可以相互辯論、互相啟發和學習,共同進步。第四,教師評析。教師對案例進行講解和總結,教師應當指出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其中有創新性的觀點予以鼓勵,并給學生進一步思考留下空間。第五,成績評定。實踐報告和課堂表現計入平時成績。案例教學不能只關注形式,除了教學過程和步驟的精心安排,還要充分準備案例內容,設計思考題目,以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要對課堂表現有預判,既不能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也不能讓案例研討脫離軌道太遠。

  (三)輔以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考試是評價和改進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性、創造性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檢測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與案例教學方法相適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考試主要進行了兩方面的改革:一是加強過程管理,細化平時成績的構成和評分標準,并適當提高在總成績中所占比重!缎姓ㄅc行政訴訟法》課程平時成績占40%,注重考查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以下是平時成績的構成情況:第一,時政論壇。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選擇與行政法制建設密切相關的時事政治,制作PPt,推選一位代表在課上進行演講,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可以相互提問探討,根據各組綜合表現進行評分。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大學生中樹立“講學習、講政治”的氛圍;第二,實踐報告。以小組為單位,課前給定案例,通過課堂討論答疑,由學生講解答案,其他組可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簡單點評,課下整理完成小組實踐報告,作為評分的依據。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創新精神,逐步養成行政法思維;第三,平時作業。平時作業針對重要知識點以案例和論述題的方式,督促和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作業,讓學生明確重點的同時查漏補缺,鞏固所學知識;第四,課堂表現。課堂表現主要是對學生日常學習態度的考查,包括出勤情況、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等方面綜合評定。二是在期末試卷中設計了開放性的題目,即“材料分析題”,通過給定材料讓學生運用行政法理論進行評析同時,輔以柔性評分標準,鼓勵思辯意識和發散性思維,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楊陽,聞書寧.關于行政法學案例教學模式的一些反思[J].法制博覽,2016(07).

 。2]關保英.行政法典總則的法理學分析[J].法學評論,2018(01).

 。3]張帥梁.法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完善建議[J].科教文匯,2019(07).

  作者:杜亞濤 王換娥 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lazy8.net/xingzhenglw/21255.html


    上一篇:林業行政執法問題與應對措施
    下一篇:如何有效提高企業行政管理效率

    又色又爽又黄的三级视频